• 新闻中心
    实现“双碳”目标 须跑好科普这一棒
    发布时间:2022/9/21  访问人数:1792次

    【专家点评】

    “十四五”时期,,,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、、、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、、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。。。。统筹污染治理、、、、生态保护、、、、应对气候变化,,,,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,,实现“双碳”目标,,,这一切,,,都离不开科普工作的强力支撑。。

    近日,,中办、、国办印发的《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》提出,,,要“树立大科普理念,,,,推动科普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”,,,,这为做好“双碳”科普工作指明了方向。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,我国科普事业蓬勃发展,,,公民科学素质快速提高,,,,同时也存在对科普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、、、落实“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”的制度安排尚不完善、、、高质量科普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。。。当前,,,做好“双碳”科普工作,,亟须在科普内容、、、科普队伍、、、传播方式、、、、技术手段等方面发力。。。。

    “双碳”科普,,,内容应当全面又权威、、、、深刻又有趣,,,以一批公众喜闻乐见的优质科普作品,,促进全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对“双碳”的深度认知。。。当前,,需要突出“双碳”科普的针对性和适配度,,因人而异、、、因地制宜,,创新内容与形式。。。例如,,,,对领导干部,,,要讲清发展和减排、、、、整体和局部、、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之间的关系,,,,通过编发读本、、开展培训等方式加强他们对“双碳”基础知识、、实现路径和工作要求的掌握,,,让领导干部成为推动绿色发展的行家里手;对中小学生,,,要通过亲身实践、、、展览展示等活动,,以沉浸式体验、、、参与式互动增强他们的兴趣,,,,激发其好奇心和想象力,,,筑牢科学梦想;对社区居民,,可通过积分制等形式增强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积极性主动性;对农村居民,,,应积极传导清洁取暖、、、、秸秆还田等低碳理念,,,倡导垃圾分类,,擦亮农业农村的生态底色。。。。在科普内容设计上,,,应突出以例感人、、、以理服人,,,,让受众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、、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求日益增长等方面,,,,产生共鸣共情,,感知道理哲理,,,内化于心、、外化于行,,,,汇聚起磅礴的社会合力;同时,,,发挥科技创新对科普工作的引领作用,,,聚焦基础研究和前沿领域,,,向公众普及科学的新发现、、技术的新成果,,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。。。。

    在“双碳”科普中,,,,广大科技工作者应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与使命感,,,当好“导游”、、带好队伍。。。当前,,,,应加快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多元化科普人才队伍。。。一是用好科技志愿服务者。。。据统计,,目前我国实名注册的科技志愿服务者达345万名,,,还有1200万名科普中国信息员活跃在基层一线,,,,他们是做好基层“双碳”科普工作的重要方阵;二是提高广大科研人员的科普参与率,,发挥他们的优势和专长,,,,运用公众易于理解、、、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开展科普,,,,把科学技术知识送到基层;三是强化面向科普场馆讲解员及中小学科技教师的能力培训,,,,充实“双碳”科普队伍。。。同时,,,加快培养“双碳”科普明白人,,,对驻村第一书记、、社区干部等开展培训,,,打通科普“最后一公里”。。当前,,网络空间已成为科普工作的重要阵地,,,,要支持和培育网络科普大V和网络科普队伍,,更加便捷有效地服务广大群众。。

    数字时代,,,科普工作正在由线下平面化向线上线下数字化、、、、智能化结合的方向发展。。。。与以往主要通过书籍、、、展板等向公众开展科普不同,,当前通过网络尤其是社交媒体、、、自媒体传播的科学信息已经占据了80%以上。。近年来,,,借力碳账户、、、碳积分等数字化场景,,,,将“双碳”知识融入个人生活,,,受到百姓欢迎。。当前,,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,,,不断丰富科普作品的形态和传播渠道,,,实现线上线下、、网上网下齐发力,,,,让公众在深度体验和互动过程中不断提高科学素养。。。一方面,,,,要加强主流媒体的示范引领作用,,,,打造“双碳”科普的出圈产品和特色服务;另一方面,,要强化新兴媒体的责任意识,,对科普作品等传播内容的科学性严格把关,,,大力整治网络传播中以科普名义欺骗群众、、、扰乱社会、、影响稳定的行为。。

    “双碳”愿景下,,,,既需要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,,,促进生产领域节能降碳;也需要加强科学普及,,筑牢全社会共同参与的“双碳”科普大格局,,增强推进“双碳”工作的信心和底气,,,引导全社会向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转变。。。(王辉健)

    声明:以上内容转载于光明日报,,图片来源于互联网下载。。


    版权所有 @2022 安徽AG尊龙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皖ICP备2022006665号-1 皖ICP备2022006665号-2 皖ICP备2022006665号-3

    返回
    顶部
    站点地图